第9章 九(1 / 2)

加入书签

宣和元年腊月二十八。皇宫集英殿。

皇上正为后日元旦朝会的事忙的不堪,忽闻金使今年不再进京,忙忙的召见朝廷重臣在集英殿议事。

金国往年每当元旦时,和各国使者一同参与朝会,而近两年渐次疏懒。去年的供奉少了几个月的例,回说收成不济。而今年则说领主的一位要妾没了,全国大丧中,不便前来,恐影响了大国元旦的喜气。

“众爱卿都明白,金一向与本朝不相随和,不来朝贡,许有玄机。依各位爱卿看,本朝该怎样应对?”皇上端坐于大殿之上,慢慢问道。

“启奏陛下,金国不进京,此事非同小可,臣建议派使者去往金国协商。”童贯躬身奏道。

“哼,许多大臣不满金国行事已久,此番定是挑衅,臣主张从此对金国采取戒备状态。”

太守李仁奏道。

“胡说八道。我朝依辽国,两国和平已久,虽礼尚往来,终辽国乃弱小之国。而金长久与辽相仇,且民风强悍,国力富强。我朝若想壮大,应亲强抵弱,所以臣主张对金安抚,改善两国关系。”御史中丞王黼上前奏道。

“王大人才是胡说八道!”李仁吹胡子瞪眼道,“自古以来各朝都实行近交远攻政策,因那才是正策!难不成王大人,想怂恿陛下灭了辽国不成?”

“臣不敢。”王黼忙道。

“不要吵了。近来朕身体欠佳,稍微一吵吵朕便头晕。”徽宗闭眼靠在椅上,“众大人怎没有些许稳重之风?朕想了想,许是朕多心。金不来朝会,便是挑衅之类的阴谋?就依童媪相的,年后派出使者。年内事务繁忙,朕无暇顾及。”

“尊旨。”众臣躬身道。徽宗见众人无事可奏,宣布议事完毕。刚出了集英殿,便见亲身小侍低头报道:“启奏陛下,孙麽麽来见陛下,已在东门小殿候了多时了。”

皇上边忖着孙妈妈来有何事,一边走至殿内看时,见孙氏在枕榻上坐着,印中在旁捧着茶。

“妈妈怎么歇在枕榻上,来人,拿个棉垫子。”皇上招手叫人,一边坐在高椅上,“妈妈有何事找我?前儿差人给你送的香你使了没有?”

“使了,不知道佛祖满意不满意,我是挺喜欢那香的香味儿。”孙氏抬头端详皇上,“貌似又瘦了。陛下老这么胖胖瘦瘦的,也不是事。”

“不妨。你老快讲什么事,我还有公务,各国使臣的折子,还没有批复。一到年关便忙的紧。”徽宗半眯了眼,斜靠在椅背上。

孙氏又沉吟了半日,才道:“我知道陛下一向公正明断,可陛下将刑法处置一类的事一味的叫给下头去管,恐怕也会有疏忽。”

皇上听这话内有玄机,不由直起身子问道:“妈妈可又是救了什么犯人罢?想是哪个犯人又得了你的喜欢,叫我救他不成?这也不难,只妈妈这佛心也强了些。若是个杀人越货的,你也救?”

“说的我像个老不讲理的只知道念佛的老东西了。”孙氏佯装发怒,见徽宗笑将起来将话缓和,才又接着说道,“我且问你,那孩子犯了什么罪?值得弄到刺配的地步?皇上的心也太狠了些,那孩子才十五岁了。”

“孩子?什么孩子?”皇上早已将那日在艮岳遇到的孩子塞到图画院的事忘得干净,这下听的迷糊,“妈妈快直说罢。”

“陛下不知道?”孙氏惊奇地将人徙被□□、被判刺配至被自己所救的事和盘托出。

徽宗还犹在迷雾中,思索半晌,才想起自己见过的少年仅那个会画画的孩子一人,便疑心是他,不由问道:“是个瘦瘦高高,面色白净的孩子吧?想是看着的确十五、六岁大。”

孙氏沉默点一点头儿道:“那孩子看着就乖,哪像犯罪的人?印中问过他了,他说本来说是图画考试的,因为偷看了一眼原画,便被判此罪。我虽知道,我朝对科举刑罚之重之严,可我敢问陛下,若是被送至图画院作学徒,那他的考试需要什么的程度?”

“什么程度?”皇上怔怔说道,“我原不赞成考试的,一些大臣说要显示我朝的图画制度,我便同意安排应试。就算应试,也该是作幅小画,试试他的才思罢了罢。”

孙氏听得,怒从心起,脸色变怒道:“那这孩子怎么所考的,是陛下前几年才颁布的图画科举应试呢?陛下用这试题法来考画师,还是来考学徒?”

皇上吃了一惊,略想了想,便明白了始终。想到初次见面,那孩子好生模样,看着喜欢,又天生有才,俱是怜惜。又兼着乳母如此爱怜,便怒从心起,直起身来便连叫传梁师成。孙氏忙拦住道:“陛下不要心急。我此番并不是为了处罚大人们。只这孩子我喜欢着,先请皇上免了他的罪,先留在我身边侍奉我罢。”

“免罪那是自然,只这孩子好材料,放在妈妈身边做侍从岂不可惜。”

“他才那么小,先养在我身边可好?不过还得请陛下见他一见,我身边的人,还是得请陛下亲自看视恩准了才可。”孙氏站起来弯腰行礼道。

“妈妈快别多礼。”徽宗赶忙要扶,心中虽有些奇怪为何还要见一见,但对孙氏行事一向不多心,便应道,“妈妈说如何便如何罢。这会不得闲,至我要睡前,请他到我书房来如何?”

孙氏谢了恩,见天色已晚,便起身告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