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章 醉酒(1 / 2)

加入书签

“高小娘子生在将门世家,相信高将军治家也比较严格,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您不反对吧?”

在赵承嗣的认知里面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那是绝对要去教训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话赵承嗣不是十分的赞成。

却也不怎么反对,既然这句话能够流行起来,经得住了时间的考验,那说明它还是十分的有道理的。

棍棒说的不一定是真的棍棒,那说是一种管理手段。

这个用来教育家中子嗣的圭臬,被赵承嗣用来说当时杨广教训高句丽了。

对于当时的大隋朝来说,附属国高句丽就是他的孩子,你既然不孝我就教教你,让知道到底什么是孝顺。

怎么做一个乖孩子,不听话我不揍你吗?

在他们坐的小亭子里还有酒,刚才吃饭的时候赵承嗣也没有喝,他坐在亭子里小酌几杯。。

想不到高琇莹也毫不客气喝了起来,赵承嗣知道这丫头和一般的大家闺秀不一样,喝酒舞刀弄剑的那都是常事。

两人时不时的喝上几口,感觉到浑身都是暖洋洋的,特别是对面的高琇莹已经是小脸通红了。

“我虽然赞同出兵高句丽可是,从儒家的角度上我们大国不是应该要以德服人的吗?”

这句话一出来赵承嗣知道眼前之人也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呀,以德服人。

这就是那些老夫子迂腐的地方,都要以德服人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估计就没有了争端。

讲究以德服人、那还要朝廷的军队干什么,都去以德服人不就好了,还节省了开支。

以德服人不是吗,你去游说周围的国家,让他们投降于宋朝,看看他们同不同意。

以德服人好呀,每当有战事的时候,你就向两军阵前一站,以德服人去吧,看看他们听不听你的。

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真叫他们这样去做的时候,他们绝对会百般的推辞,哪里还有什么以德服人的样子。

他们也就是过过嘴瘾,真的用到他们的时候,就没有音了,这样的人有什么用。

赵承嗣抿了一口酒,十分轻蔑的说道:

“什么以德服人那都是骗人的,是那些所谓的先贤们为了自己名声杜撰出来的一场莫须有的口号而已。”

“这个口号就是个银枪蜡像头,中看不中用,这些提出这个口号的人都是一些虚伪的人,还敢自称是圣人。”

赵承嗣又是一番吐槽,丫的这是他对古代那些虚伪的人的不满。

“我说你也不能以偏概全吧,毕竟他们也是圣人,提出来这样的经典名句也是有一定的水平的,你这?”

高琇莹和赵承嗣比较熟,也开玩笑,但是谈起来古人,她也十分慎重。

“呵呵,圣人?他们却是是被人称为圣人,但是在我眼里他们都是一群虚伪的圣人,也许他们某一方面是值得别人尊敬的,可是这一点我是不赞同的,什么以德服人?”

“碰到这种事情,就是要打的那些有异心的人不敢反抗,才能让他们害怕,让他们口服心也服。”

什么时候任何拳头大都是硬道理,强权就是真理,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贬义词。

也不要说什么人家霸道,谁让你没有这个本事呢,看看一千年后的一个国家。

人家是怎么在全球横行的,你去跟人家说以德服人去吧,人家甩都不甩你,你能把人家怎么着吧。

这一点就是赵承嗣当时十分的不满的,自己所属的国家,总是大局为重,什么是大局,呵呵呵。

现在他自己有能力了额,绝对是要做个老大,而不是在哪里以德服人,只有从骨子里面将他们征服,这才是正道。

他很快又回到正题上:

“我都知道杨广即位后,身为大隋朝属国的高句丽想着趁新军刚即位,来点什么好处。”

因为他们的认知里面我们中原的王朝,新君主即位总是需要稳定的,即使有罪的人在这个时候也会赦免的。”

“于是不但‘私’自陈兵边境,威胁这新即位的杨广,更加宣布以后岁不朝贡,不再承认自己是隋朝的附属国了,也就是妄图自立了。”

真不想那什么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完全不同的兴致,我又没有强迫你,你自愿作为我的属国。

作为属国你平时的遗物就是服从宗主国,缴纳个贡品什么的,你有事的时候我帮你解决。

你被谁欺负了,打不过他,好说,我替你揍他,这就是我的义务,也显示了我大朝上邦的威严。

现在你居然陈兵我的边境,胆子‘肥’了,你这是打我的脸,既然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揍你丫的。

“并且这个高句丽还妄想能够占领我朝的领土,你这就是蚂蚁想干掉大象呀。不打你打谁你太放肆了。”

大象会在意一只蚂蚁吗,不会,因为蚂蚁在他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可是有一天你惹恼了大象,你也就悲剧了,现在就是这种情况。高琇莹也是被他说的没有话来回答了。

赵承嗣说的听起来确实很符合当时的情形,而且都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的,你让他怎么反驳。

他还没有想好说什么。这边赵承嗣有开始说了起来:

“要知道高句丽这件事情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先很多的人都在看着隋朝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

西北的吐蕃、东北的粟末、北方的突厥、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等属国部落,都在看着这件事情的发展。”

“一旦隋朝对高句丽忍让,这些属国或者是部落就会纷纷效仿高句丽,个个店铺闹自立,个个都想独立,然后陈兵边境威胁隋朝廷。”“真的到这个时候我中原王朝真的是岌岌可危了,还有什么以德服人,都是胡扯,随让杨广当机立断,出兵讨伐是极为正确的,能给其他宵小之辈以震慑。”

震慑有时候是最有效的做法,不知道杨广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是赵承嗣是这样想的。

据说当时崔彦进平定蜀国的时候,杀了不少人,曾经就有一些官员说他杀戮太重,让赵匡胤严惩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