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子龙子龙世无双—6(1 / 2)

加入书签

一支穿着破烂不堪的鲜卑人骑兵,就掺杂在这群进城避祸的难民之中,悄无声息地接近了汉阳郡乃至凉州的治所所在。

他们的衣着虽然带有明显的游牧部落特色,比如说他们身上的皮毛和他们随身携带的弓刀,然而,凉州地界上,毕竟不只生活的汉人,还有很多的羌人子民也是梁鹄治下的百姓。

对于鲜卑人来说,伪装成羌人部落客门有多高的难度,他们正是利用了这个安全漏洞,成功的接近了冀县城的城门。

接下来的事情,显然不会超过太多人的预料。突然拔出武器并且策动战马的鲜卑骑兵,疯狂的向着百姓们砍杀起来,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仅仅是清除一下前进的障碍物而已。

由于它们距离城门实在是太近,所以即便在清除障碍物的过程之中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戍守在正门上的士兵,依旧没能及时的关上城门。

鲜卑人顺利的冲进了城门,然后将恐慌散播进了这个封闭的空间。

他们嘶吼着、抢夺着、杀戮着。似乎战争的模式已经进入了他们鲜卑人所熟悉的频率,然而事情的发展让他们出乎意料了。

早在喊杀声从城门处传来的时候,赵云就意识到危险已经不可避免,毕竟种花家的校园就在城门的旁边。如果鲜卑人冲进城门,那么种花家的孩子们将首当其冲的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赵云风风火火的把孩子们带回校园里,可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新被人攻击的靶子。

“孩子们,你们的军械库在哪里?”

性情单纯的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的大哥哥为什么会问军械库,按照学校里的规矩,那个地方是不能透露给外人的,然而这位大哥哥是苏校长最亲密的部将之一,他怎么能算是外人呢?

于是这群孩子二话不说,将赵云领到了学校军械库到门口,那里面盛放着的是孩子们平时训练所用的装备。

别看他们的年龄不大,但里面的兵器,却都是渭水公司出品的精品。无论是坚固还是锋利程度,它们都超过了凉州兵器制造的平均水平。

赵云虽然伤势仍未痊愈,但他只是一脚踹上去,就将军械库的大门踹成两半,然后孩子们在他的示意之下蜂拥而入,开始寻找自己常用的装备。

没过多久,一支在苏宁蓝图当中构想过的少年军,就出现在哪赵云的面前。

这个时候,孩子们的老师也先后赶了过来,他们当中有的人试图阻止赵云,因为孩子们实在太小了,战争,应该让孩子们走开。

然而事实却是,战争往往需要全部国民的参与。那些应该走开的人群,往往不可能逃脱战火的诅咒,说起来,与之类似的话只不过是西方人文主义情怀的某种泛滥,虽然在华夏文明已经引起了不小共鸣,然而却是一种不顾现实的理想主义。

他们畏惧残酷的战争,感怀在战争当中受苦的妇孺。然而,中华民族却在5000年的战火之中历练他们所受过的苦难,远远不是西方人能所能理解,他们也不希望妇孺被战火波及。然而有一天,当敌人拿起刀剑冲过来的时候,他们可不会高呼我是妇女,我是孩子。

拿起武器反抗是这个民族5000年来的历史底蕴留给他们的最终抉择。悠久的历史,告诉古代先贤的后裔们,面对敌人的时候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

所以赵云踹翻了前来阻拦他的几名老师,其中甚至还包括怠苏宁眼里颇有军事素养的昆体良。

赵云可顾不上他踹翻了谁,他只顾着给孩子们安排防守任务。弓箭是体力匮乏的孩子们以最为有力的武器,与此同时,对于种花家内部地形的熟悉,也是孩子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最佳依靠,所以赵云并不允许他们冲出校园与敌人作战,而是坚守阵地,等待救援。

不出他们所料的事,鲜卑人的劫掠出手,很快伸向了这座宽阔的院落。他们稀缺的城市经验告诉他们,这种宽大的院落往往藏匿着巨大的财富,是值得他们花费一番心思认真劫掠的好所在。

然而,一行一百多人的鲜卑骑兵,刚刚踏进这座院子,就遭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羽箭窜射,转瞬之间他们就付出了十几条性命。

鲜卑人凭借丰富的劫掠经验,立刻就推断出了一个和事实相差不大的结论。他们认为这样宽广的院落里居住的一定是一家富户,而这样的人家往往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家丁。这些人对于彪悍的鲜卑勇士们来说,有可能也会造成一些损伤,毕竟他们都是生长在凉州草原上的汉子,并不像中原地区的那些汉民一样好对付。

于是她们打点了一下精神,拿出自己的弓箭与对方对射起来。他们虽然没有发现对方隐藏的地点,但凭借御剑飞来的方向可以大致推断出他们所藏的位置。他们的反击,原本也不奢求能够消灭敌人,只是想要压制住对方的火力而已。

这个战术目标很快就达成了。在他们开始射箭之后,对方的羽箭很快就被他们压制住了,这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慢慢隐蔽的靠近对方,然后通过近战格斗的方式取得胜利。

躲在暗处的赵云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作战套路,这本来是汉军常用的战术。凭借弓弩制造上的优势,让敌方慢慢丧失阵型上的合理构架,然后通过近距离的拼杀,用组织严谨的阵列冲垮对方稀松的阵型。

奈何这个套路如今已经被先被人学了去,毕竟这本身就不是什么深奥的理念。

再加上孩子们的隐藏水平又不高,如果真的和鲜卑人展开对射,难免就会暴露给敌人,那样的话,孩子们难免付出伤亡,这个就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