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巨野之战(五)(1 / 2)

加入书签

最近忙于养家糊口,码字还是懈怠了,但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有时间就更,尽全力。

~~~~~~~~~~~~~~~

两军对峙,夏侯惇将巨大的滕公戈扛在肩头,显得信心十足。这大戈援刃探出二尺多长,玄铁铸就,灌铸金汁,利刃呈暗金色泽,锋利无比。

乃夏侯家先祖滕公夏侯婴之兵刃,夏侯惇执戈征战四方,未尝一败,倒也不辱没夏侯家门楣,这长戈又被曹操誉为“割月镰”。

典韦看了一眼阵前耀武扬威的夏侯惇,吐了一口痰,满脸的不屑。

韩凉在一旁提醒道:“叔父,父王常道夏侯惇乃曹操麾下头一员猛将,还请叔父莫要轻敌。”

典韦手搭凉棚,端详着夏侯惇手中长戈,嘿嘿直乐,而后对韩凉说道:“哈,贤侄,凉王殿下还常言:兵器越怪,死的越快!”

“喔。”韩凉见典韦如此说,也不再多劝。

毕竟韩凉才练了几年武?对于武学上的见解,相对匮乏。

韩炜与典韦切磋,自然不是光动手脚。更有切磋之后的心得分享,诸如分析兵刃的优缺点等等。

对于戈这种兵刃,也算是戟的前身,韩炜特地拿出来与典韦细细分说,二人自然有了深入的探讨。

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若批量加入部队,形成兵种,也有一些战略意义。

比如战国时期,在方阵进攻时,战车部队正面出击,高速闯入敌阵,站在车上的戈兵借助车势用戈头“收割”车边敌人的头颅,就像镰刀一样。这些兵种也叫做“勾兵”或是“啄兵”。

戈,战国时期兵刃的巅峰,而戈的缺点如今也很是明显。

它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但听阵前夏侯惇叫嚣:“典韦,速速前来受死!”

典韦可不惯着他,跃马而出,哇哇大叫:“夏侯小儿,爷爷在此!”

二人期待着这一战多时了。

双铁戟与长戈交辉一处,金属合鸣,登时难舍难分。

戈这种武器四面开刃,正着抡能啄人和砍人,反着抡也能啄人,往回拉能勾人,直着推能伤人,武学上叫作:椿击。

一般来说,这种攻击手段多样的武器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虽然用法多,但每一种用法的杀伤力都不高。戈也是如此,除了正着轮的啄击和勾割两种用法外,其余的用法都比较鸡肋。

可戟就是戈的升级版,戈的这些招式,自然被戟法包罗。作为用戟的大家,典韦再熟悉不过了,更何况夏侯惇的招式也是中规中矩,毫无花哨,再摸清了他的套路之后,典韦显得游刃有余。

夏侯惇本以一寸长一寸强的优势压制典韦。

但插招换式之后,被典韦洞悉,他就要面临一寸短一寸险的窘迫境地。

就这么来来回回的,夏侯惇发现典韦好像在戏谑自己,顿时一身冷汗。

败走?自己并未显出败迹。

猛攻?典韦双戟攻防有序。

夏侯惇只觉得自己好像一只鸟儿进了笼中,每每起飞盘旋于笼子的栅栏处,无法出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