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不知不觉坑了一批精明人(2 / 2)

加入书签

赵山河听了一群老头们的话之后,感慨着:“农民式的狡猾也是非常有智慧的。都是关起门来干事,真要是当真了,可能累死都找不到钱。”于是他对庄上的老头夸赞了一句“老狐狸”之后,就转身离开,回军营修补自己那颗严重受伤已经贫血的自尊心。

第三天,赵山河接到了来自灰窑第一次送来的样本和记录,稍微辨识一下,不合格!赵山河给了窑主银子,让他继续。

第七天,昌平县城开始流传“昌平第一败家子天寿山农场赵山河”的说法,一时间昌平人都知道位于天寿山农场大营中有一个十四岁的将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败家子,每天高价收三窑烧废的石灰,不是烧废的还不要。所有的人都在流传着赵山河的傻事,就连大街上的傻子都觉得自己比军营里面的将军聪明,至少自己不会把钱送给别人。

第七天下午,聂氏兄弟联袂来访,带着当地有名的中医,为了预防万一他们还带来和尚与道士,准备再来一次****。

赵山河一声令下,和尚与道士都被军士打出大营,聂氏兄弟在赵山河的房间内嘀嘀咕咕了一下午,最后如狼似虎地吃了一顿大餐,临走的时候大包小包地带了很多赵山河制造的美食。

紧接着,皇帝朱厚照派来御医给赵山河诊治,赵山河与御医讨论了一些当时时代的疑难杂症,御医收获颇丰,感慨着“靖远伯真乃一代宗师”回去交旨。

御医回去之后,马永成、牟斌等人先后来访,在赵山河再三确认自己没事之后,一个个以为这是年轻人任性的小游戏,也就不再理会。

随着这批访客回到京城,赵山河的事迹开始在京城传播。所谓“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赵山河一天收三窑烧废石灰的事情传得传得就变了样子——靖远伯每天收三百窑石灰,准备垄断了昌平县城所有石灰的销路,估计靖远伯要囤积居奇,而后低买高卖,进军石灰行业。

于是乎,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在京城中有一大批人闻风而动,开始大肆收购灰窑,但是这些人与赵山河不同。赵山河收的是烧废的石灰,每天收三窑,这些人是收品质良好的石灰,有多少收多少。

赵山河也发现了这种状况,他命锦衣卫和东厂去打听这些人的来历,调查结果很快放在他的案头,这些人极大部分来自于北直隶的权贵,一小部分是这些人的在京城的亲属,还有一部分人明面上都是普通商人,但是背地之中却都与朝中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山河得到答案之后,发现跟风的都不是普通老百姓,顿时放下心来,嘿嘿一笑将报告扔到一边不再理会,笑着对范奎说道:“这些人自己作死,就由着他们去吧。你一会再去一趟窑主那里,告诉他们如果还能找到愿意卖烧废石灰的卖家,我还是愿意以十两银子一窑的价钱收购。”

范奎领命而去,于是很快又有五个灰窑加入到给赵山河烧水泥的行列之中。

赵山河唯恐天下不乱的做法立刻引起了他的敌人最新一轮的行动,更加疯狂地收购灰窑行动在整个北京城上演的愈演愈烈。

时间过了半个月,赵山河终于收到了一份绝对能够让他满意的水泥样品。仔细询问之下,原来窑工烧窑的时候加好配料,一觉睡到了大天亮,结果就烧出来了这种东西。

赵山河看着眼前的窑主,感慨万千地对窑主说道:“失败,源于你们不懒惰啊。现在咱们之间的收购行动结束,这次回去就让你们的伙计们不要在烧了,明天让所有的窑主到军营来,我跟你们谈下一步的合作的相关事宜。”

既然水泥已经诞生,那么赵山河的目的已经达到,水泥的试生产就必须提升到日程之上。赵山河不准备把水泥的配方公之于众,这东西暂时还是属于“重要物资”,还不能在民间大范围推广使用。

至于那些收购灰窑的人,恐怕这一次的大出血了,一旦皇上知道了水泥的作用,很快就会有圣旨下达,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京城附近的灰窑全部由皇家接管,那些这段时间收购灰窑的人大部分都会血本无归,能够得到一点小补偿就该高呼皇恩浩荡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