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往前走,莫回头(1 / 2)

加入书签

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就是, 即将和你共度大部分人生、和你生儿育女的人,却不是你能决定的。

王宁尚主的事件,给了沐春这样的当头棒喝。沐春惊讶又害怕的发现,他视为平生最棘手、可能是终身的对手王宁,居然如此轻而易举的被皇权、被婚姻给套牢, 替自己打败了他。

沐春本打算和王宁斗一辈子的。

兔死狐悲。

沐春几乎不战而胜, 但是他一点都不高兴, 除了善围姐姐整日忙着张罗怀庆公主出嫁之事,用忙碌来治疗痛苦,他很是心疼,却无能为力外, 如何掌控他自己的婚事, 不被父亲继母、甚至皇权操控, 是他要立刻解决的事情。

他十八岁了,武将人家结婚通常比较早,因为谁都不确定下一次北伐什么时候开始, 以及从沙场上回来的, 是本人还是骨灰坛。

怎么办?

沐春在皇宫长大, 他明白若无足够的权势和皇恩, 他是无法自由选择妻子的——就连他爹沐英当年如此青年才俊, 和原配冯氏夫妻闹到情绝, 也不能休妻另娶。

沐春就更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力了, 如果他心中的“邪念”曝光, 他自己顶多遭一顿打骂, 不会影响前途,但是将会给善围姐姐带来灭顶之灾。

到时候胡善围会被按上“妖妇”、“勾引无知少年的无耻淫/妇”等等罪名。

都是男人,沐春理解王宁心中明明对善围姐姐余情未了,为什么还那么爽快尚主,王宁在保护善围姐姐,不断也得断,否则善围姐姐就要“消失”了。

所以他一定要藏好自己的“邪念”,并且想办法让自己的婚姻免受别人控制。

如何隐藏“邪念”?最好的办法,就用一个连父亲都不敢深究的“邪念”为挡箭牌,保护他真正的“邪念”。

怀庆公主是最好的挡箭牌,经常出入宫廷、一起长大、并且已婚,这三点就能完美迷惑父亲的注意力,让父亲忽略胡善围这个人物。

否则沐春以前总是往宫廷里跑、在端午节射柳比赛异常的表现,肯定会使得父亲对他坚持不婚而生疑,万一查到了胡善围头上就糟糕了。

关键是,以父亲的老奸巨猾,他就是咬断舌头,也万万不敢提儿子可耻的“邪念”,否则整个沐家都要陪葬。

第一个问题可以用父子间的大秘密解决。

第二个问题,在他还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婚姻的时候,如何保持单身,不被父母,帝后安排婚姻?

以沐春有限的智慧,他想到先定下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类似“山无棱,天地合”的高难度,比如如果要娶,就娶魏国公徐达的女儿。

徐达今年四十九岁了,孙子外孙一大堆,徐家已经有些年头没有听到婴儿的哭声,几乎不可能再生个闺女出来。

这是其一,其二,如果父亲敢随便给他塞个媳妇,他就豁出去了,发誓要用裸/奔的抗婚,把沐家的脸面当鞋踩。

两军相逢勇者胜,父子对阵不要脸者胜,谁要脸谁就输了。

从目前来说,沐春的策略起了效果,他从祠堂裸/奔出去,不仅沐英不提他的婚事,就连继母耿氏见了他目光都有些闪躲,也不敢给他安排婚姻,就怕他闹起来天王老子都不顾了。

这个方法很是骚浪贱,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沐春本来就不是要脸的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沐春很骄傲,在婚事掌控上,自觉比王宁要强一些。

他唯一没有猜到的是,京城第一纨绔徐增寿会变成自己的大妹夫。

对沐春而言无所谓,只是多个欺负徐增寿的理由,反正大舅子打妹夫,不打白不打。他爹沐英这个

狠人,还不是照样被小舅子冯胜打成猪头都不敢还手。

沐英好美色,比兔子还能生,且不提那些在内宅风云中夭折的,存活下来就有四个儿子,四个女儿,且个个不同母,沐家的后宅是相当之精彩。

西平侯夫人耿氏只生了嫡次子沐晟一人,沐大小姐是妾氏所生,但豪门每一个孩子都是联姻的棋子,属于珍稀资源,所以并不怎么讲究嫡庶,沐大小姐也是按照家族长姐的规范从小培养的,由耿氏抚养长大,老姨娘早就失宠了,知道女儿跟着嫡母更有出息,平时淡淡的,根本不插手女儿的事。

沐大小姐今年才十五岁,作为足不出户的名门闺秀,听到“京城第一纨绔”的名头,当时心都凉了,定亲宴上人前强颜欢笑,人后背后落泪。

别人当面都只会说好话,都说魏国公徐家是京城仅次于郑国公府常家的豪门,魏国公最最疼爱小儿子,她嫁过去当徐二夫人,都不用主持中馈,享福就行了。

在妻妾成群、暗流涌动的西平侯府长大,沐大小姐不可能如此天真。倒是老姨娘安慰她,“……不要管别人怎么议论大姑爷是什么京城第一纨绔,你看看你爹,外头都道是青年才俊,一代天骄,可是你觉得夫人日子过得开心吗?”

沐大小姐想了想,说的也是,日子是自己过出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要胡思乱想了。

虽如此,沐大小姐还是瞅准了机会,在订婚宴结束,沐春离府去羽林右位当差时,在垂花门下“堵”住了他,“大哥。”

沐春回头,看着娇滴滴的大妹妹。沐英喜欢美色,当老姨娘还是小姨娘时,最美的时候配得上国色天香二字,大妹妹当然是个美女。

只是沐春很少回家,和兄弟姐妹均无感情,最熟悉的陌生人,沐春问:“何事?”

沐大小姐有些害羞,“听说徐增寿和大哥是好朋友,所以……”

纨绔之间那有什么友谊?都是纸糊的兄弟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