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步步紧逼(1 / 2)

加入书签

虽然心中很想进一步对荆州世家大族施压,确保刘备阵营能尽快更彻底地消化荆州这块地盘。

但李素也知道动手之前必须充分调研,不能仗着自己知道历史走向、知道人物忠奸贤庸,而且手头有十二万正规军,就把人当NPC乱搞。

九月十七这天,接风酒宴之后李素就歇了,没有轻举妄动。十八日一整天,都留在总督府里巡阅人事档案。

还让他的幕僚邓芝、徐庶,以及司空府的功曹从事王累、户曹从事张松等人慢慢整理资料,把从外地流亡来荆州的有名有姓的士人整理出来。有详细履历地就直接看,没有详细履历地就找本地功曹官员查问增补细节。

李素这架势,倒像是要给知名读书人全部建立档案。

而且在这么做的过程中,李素也边做边学,意识到自己之前帮刘备筹划的科举改革依然还是很原始、很漏洞百出,可以火线优化。

李素就吩咐主簿邓芝:“记下来,今年起就算了。明年开始,凡是要被州郡推为应考举人者,必须提前在朝廷的文部建立候补生员档案。

每年正月时还没在文部建档的,当年不得参加秋闱考试,也就是被举资格至少要在科举正式考试前九个月就上报备案。这样也避免了世家大族和豪强到了考前几个月再临时找阿猫阿狗凑数陪跑。

至于今年考试后中选的,那就转为正式候补官员,有品秩有俸禄,即使依然没有实职的,也要从文部把档案转入吏部。

今年考了没考上的,档案就继续留在文部,明年如果当地州郡仍然推举他,就可以直接再来考,档案依旧有效。

不过,对于今年该郡所选五人参考、凡成绩在五人中排名末尾的,那就说明此人徒有虚名,学问粗浅,不堪其举。明年当地布政使、郡守不得再举此人应考,如果还举这种人,就要观察使等监察官介入,察其舞弊!”

这些,都是李素到了襄阳、亲自作为科举主持工作一把手干了几天后,又实际总结出来的经验。

他觉得这些改良都是说得过去的,世家大族也没什么反抗的理由,却能给未来的“围标”再增加点难度,尽量实现公平。

一来是随便找阿猫阿狗陪跑这种无耻之事,以后难度会更大,今年好歹是不要脸就行,明年开始哪怕想不要脸,法律都不给那么多机会。

在不可能像宋、明那样让秀才、举人两级一级级考上来的情况下,提前建档也算是一道暂时缓解舞弊的额外保障。

二来么,就算是钻空子的人趁着今年,一窝蜂给阿猫阿狗赶着建档,只要这些阿猫阿狗成绩确实差,考了同郡最后一名,明年也没法陪跑了。这样就能让这些已经进场的阿猫阿狗变成消耗品,每年都会损耗掉一批,不至于长期占坑陪跑。

总之就是各种提高舞弊成本。

面对领导的要求,邓芝等人当然是纪录执行为主,不过也有一些修修补补的谏言。

比如分管功曹的王累比较秉公直言,他就指出李素提出的“举子建档”操作方式有点拍脑门,时间上或许过于仓促不公平,应该给偏远地区的官员和举子留出时间。

李素一想也对,他本来对于这种操作性层面的完善意见都是从谏如流的,又重新跟下属略一讨论,就宣布了改法:

“那就这样吧,偏远地区交档延迟的,可以以当地文曹公文发出的火漆印戳为准,变相宽限一些时日,但抵达长安文部衙门档案库的日子,最晚不能晚于三月初一。”

李素很自然而然想到了类似后世邮驿系统以邮戳日为准的做法。汉末的朝廷公文驿站虽然没有邮戳,但也可以写好日期再盖上火漆印。

当然了,以李素的政治经验,他就是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只要这个口子开了,未来肯定会有漏洞。

比如就跟朱元璋时期“洪武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那样,偏远地区官员每年送报新档案的时候,明明送晚了,还在封印上写前一年腊月末的日期、然后盖戳。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造假的弹性空间不大,时间上稍微给地方宽松一些占点便宜,也不至于犯多大的原则性错误。

既然是改革刚开始不久,不能一下子抓得太死,那样只会激发反抗。

而且好在刘备这人的脾气比较宽容,哪怕将来统一天下了,也绝对不会像朱元璋那样翻旧账为了空印案疯狂屠杀。

除了上述源于王累的意见,张松也提出了一条谏言,他说道:“司空,对那些世家大族派来围考的不学无术之辈,褫夺其来年再考的资格,确实可以压制世家大族。

不过,也有少数考得差的,未必都是来围考的,或许是确系寒门、以品行闻于乡里,被秉公断事的郡守举为考生。如果一次成绩考同郡最后一名,就终生褫夺,会不会过于严苛?还是要给年轻时学问差的人以发奋自新的机会才好。”

李素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那就多给点机会。幕僚们群策群力,最后改成:

凡是一次考试考到同郡同科举子最后一名的,下一届禁考,不许再举荐。但隔一届之后如果品行确实被乡里所称道,可以再给一次机会。

但是如果一个人连续两届都考同郡同科最后一名、或者一生中累计三次考最后一名、或者一生中累计成绩处于同郡考生后三分之一五次以上的,则褫夺终生再考资格。

虽然有点残忍,但这也是州郡两级保送制情况下的最优解了。

除非几十年后,天下太平,科举制再次大改革,把基层考生资格的获取也考试化选拔,否则这个条例就得一直执行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