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一封信也是一个企划案(2 / 2)

加入书签

她不明所以地看了李老太太一眼,李老太太摆摆手说道:“别管他,十一十二狗都嫌!”

反正惊蛰总是这样,于静姝也没理会,自顾自就着茶肠吃起面包来。

她今晚得养精蓄锐,明天可有不少事要做呢!

眼看着年节越来越近,等过了年,春耕也就不远了。

于静姝可没打算老老实实种地。

术业有专攻,她又不是干体力活的料,去干农活不仅自己累,效率还不高,创造不了多大价值,还不如抓紧时间把副业队的事弄好了,少遭几天罪。

但是要把副业队发展起来,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完成的事,她总得写个规划出来,把副业队的优点、自己的专长、能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等等都总结出来,简明扼要地提出来。

否则人家沈星瀚在外贸局的工作也挺忙的,哪有功夫跟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啰嗦?

更何况沈星瀚的权力应该不大,副业队的事八成还要他的领导批准,人家领导日理万机的,就更没空看废话了。

所以于静姝得把信写得简洁精炼,既不能耽误领导的时间,又得把自己的计划呈现出来,否则信件一来一回,就得耽误不少时间,即便她锲而不舍,也得多费不少功夫。

这么想着,于静姝吃过面包没多久,就赶紧把豆子拌进了草料里,给马添了夜草,之后就赶紧补眠去了。

连每天都要做的缩褶绣都暂时放在了一边。

第二天,于静姝回到宿舍,就开始琢磨着写方案了。

她穿越前看过不少企划案,自己也写过一些,对于什么样的格式排版能吸引眼球很有研究。

只不过很多新型的贸易模式,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并不适用于七十年代。

于静姝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提出的方案,也只是比现在稍微超前了一些,并没有太过出格的东西。

信件里,于静姝提到了一个贸易形式,叫做“三来一补”。

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

这种贸易方式,其实就是很多代工厂最初的贸易方式。

外商需要提供原材料、生产商品需要的工具、设备,以及商品的设计图和生产原理,而代工厂则需要以人工来抵偿这一切,仅收取双方约定的工本费,将成品提供给外商。

这种贸易方式其实在国外已经不算超前,但在国内,却是78年才第一次推行起来的,现实世界里第一个使用这种贸易方式的工厂,就是东莞虎门的太平手袋厂。

于静姝做不到在改革开放前就自己开服装厂,但通过副业队,向外贸局提供可以赚取外汇的商品,应该不算是违反规定。

同时于静姝也可以以低于国外的价格,向外商提供缩褶绣的服装设计图,赚取设计费。

设计的衣服则由村民生产出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既为客户节约成本,也为自己争取了利益。

而且这么一来,副业队的村民可以赚取手工费,外贸局可以创造更多外汇,于静姝自己的收入也完全合理合法,只要方案能通过,就是无人吃亏、和气生财的好事。

于静姝信心满满地写好了信,为了保险,还特地去镇上的邮局寄了,这才心满意足地往卖猪肉的地方去了。

然而于静姝到了地方,却被红光满面的屠夫告知,猪肉都卖光了。

“啊?一点也没有了吗?”

于静姝失落的小模样落在卖肉大爷的眼里,大爷到嘴的话愣是拐了个弯。

“其实还有点棒骨和下水,就是那玩意儿没啥油水,怕你们城里小孩儿不爱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