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黄泉路上打阴差(1 / 2)

加入书签

我和养父的脚步顿停,与此同时,我竟然看到了两个‘阴’差眼神中闪现一抹害怕。.访问:.。

“两位‘阴’差大人,难道又有不妥?”

马头怪道:“你这两个阳间道师,还真是奇怪。在这条黄泉路上,我来来回回也走了几百遭,竟还是第一次遇见心甘情愿想要去见阎罗大帝。”

养父接道:“没错,我就是心甘情愿想要去见一见阎罗大帝,我倒是想要问问他,阳寿未尽之人,是否应该拘于地府,是否应该……”

“你到底是什么居心?”越往下听,两名‘阴’差神情越是变得慌张起来,不由当即将养父的话给打断。

“我刚才便说过,你们没有拘魂令,将赵乾的命魂拘来,这便已经违反了‘阴’间的规定。我相信,将这一切言语于阎罗大帝,他自有一个明断。”

“放肆。”

“大胆。”

“不放肆,不大胆,我和我的弟子就不会闯鬼‘门’走黄泉。两位‘阴’差大人,你们说这道理是否如此?”

“你到底想怎么样?”

养父道:“很简单,如果两位‘阴’差大人能够高抬贵手,放赵乾一马,我向你们保证,此事绝对不会传入阎罗大帝之耳,这件事就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如何?”

对于‘阴’间的事,我知道的并不多。不过,在刚才养父和两个‘阴’差对话之中,我好像明白了‘阴’差拘魂必须要有拘魂令,拘魂令自然是出至地府,一旦拘魂令出,也就表明人在阳世彻底的死去阳间的寿命已经如油灯般燃尽,必须立刻拘于地府过堂受审。

如果是在数天之前,没有我和养父以七星灯为他续命,或许,他真正的会死去。那么,拘魂令一出,‘阴’差办案拘魂于地府,这合理合法。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养父以七星灯为他续命,七日时间未到,他至今还有生命,无非只是命魂走失没有附体罢了。他并没有真正的死去,偏偏却被‘阴’差将他走失的命魂给拘来,至于接下来,他们到底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彻底的让这个原本不是事实的情况变成事实,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

两个‘阴’差没有答话,一阵犹豫不绝。

养父赶紧道:“两位‘阴’差大人,你们也很清楚,这件事闹大了对你对我们都不好,倒不如趁现在还来得及的情况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棉花糖小说网]”

狗头怪有些动摇了,看向马头怪道:“马大哥,你看这事?”

马头怪略微沉思,突然脸‘色’一横,道:“不行。你这道师猜测固然没错,我们的确没有拘魂令,但是,明明有人已经替他烧了祭文,再加上他魂魄离体,此情此况,分明就已经证实他并非阳世之人,理应让我们带回地府。除此之外,踏上黄泉路的亡魂,是绝对不可能还阳的。”

对于马头怪的说法,养父不敢苟同,旋即说道:“事实也没有绝对。仅我所记,贞观之间,丞相魏征梦斩犯事泾河孽龙,唐王李世民受牵过鬼‘门’,踏黄泉,最终过讯于地府。可是,阎罗大帝在问明具体情况之后,不单没有将唐王拘于地府,反而赠于路引,放唐王还阳于世。”

“他能与唐王可比?”

养父不可置否点头道:“他与唐王自无可比。但是,仅此一事,足以说明踏上黄泉路的魂魄,并非不可能还阳。况且,唐王一事,事起误会,赵乾一事同样事起误会,纵然到时候走尽这黄泉路,问讯于阎罗大帝当下,我深信,阎罗大帝必然会做出相同之决定。介于此事,或许两位大人还会因此受牵。索‘性’,倒不如一并趁现在将这些麻烦一并化解,与你与赵乾都有利而无弊。”

“祭文在此,何来误会?”

养父轻笑,道:“若是单凭祭文就能断一人生死,岂不是有些太过儿戏?”

“但……”

“两位大人,利弊言明,若再执意,我便横心与你二位大人走一走地府又有何妨?”

“你敢!”

“我们已经敢来到这里,相必已经走了过半的黄泉便到幽冥,却还需要怕什么?”

“爸,我们真的要去地府?”

对于这个一直传说的地域,相信很多人都与我一样拥有无比的好奇。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和养父并非像赵乾这样只是命魂走失,而是施以法咒使三魂七魄离体。过鬼‘门’再来到此处,已经不知道用了多长的时间,引路灯燃到具体什么程度,连我自己也没有底。倘若真的跟着他们去地府,别的不敢说,至少我可以肯定引路灯早就已经燃尽。那么,就算在阎罗王那里打赢了这个官司,当我们回到阳间,魂不附体,岂不是也是一个死人,紧接着,再被‘阴’差拘魂,过审受讯,走奈何桥,喝孟婆汤……

养父附在我耳边,轻言道:“我们的时间根本不足以支持到那个时候。”

我怔了怔,努力的使自己保持平静,冲着二位‘阴’差道:“两位‘阴’差大人,话已言尽,请你们赶紧做出一个决定吧。”

“二位‘阴’差大人,我真的是命不该绝啊,求求你们,放了我,让我跟他们走吧。”

“哼。”马头怪正在为这件事烦心,赵乾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刺‘激’了他一把,扬手就是一鞭。

“事已至此,既然已经踏上黄泉路,你这家伙就认命吧。”马头怪脸‘色’一横,紧了紧栓住了赵乾的铁链。“阳间道师,鬼‘门’大开,你有胆就继续往前走。”

我看得出狗头怪神情已经想要就此妥协,但是,偏偏马头怪这个家伙非常坚持。我真的忍不住想要问候一下他的祖宗十八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