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玉玺的踪迹(2 / 2)

加入书签

说到历史人物,我知道的确不多,但是,偏偏我对历史上的某些人物非常厌恶,而朱元璋就是其一。朱元璋自幼贫苦朱,年少的时候为地主放牛求生,后来迫于无奈还去了皇觉寺当和尚。让人真的很难想像,这样的一个人后来竟然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或许侥幸,又或者他真的是天命所归。这都不提,最让人厌恶的却是,这个家伙后来得到江山之后,以各种借口屠杀有功之臣,最终应了那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我将我的看法说了出来,宁‘玉’轻笑一声,从眼神神情似乎倒是非常赞同我的看法。“原来你倒也知道,不过,你可知一句话?”

“什么话?”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你是想说刘伯温?”

“聪明。”宁‘玉’道:“刘伯温占卜奇术,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乃当时的一代奇人,也正是因他相助朱元璋,才有明朝数百年的盛事。”

我突然打断宁‘玉’道:“等等,我好像明白了你的意思。”

“你明白?”

“在历史之中,惟独以朱元璋的身世最为可怜,他毫无皇族血统,而且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最终竟然能够夺得江山开创明朝,无非是因为刘伯温替他将传国‘玉’玺找来了吧?”

“你这小子,还真的是非常人一般聪明,仅仅如此就能够猜到这里,让我都有些出乎意料。”宁‘玉’竟然拍了我的马屁,这连我自己也有些出乎意料,他旋即又道:“你所说的没错,的确是因为刘伯温将真正的传国‘玉’玺找了出来,最后送给了朱元璋,才成就了他明朝大帝。”

“可是,你刚才也说过,真正传承下来的那一枚传国‘玉’玺在武则天时代结束就消失了,而刘伯温最终竟然取得了真正的传国‘玉’玺,这其中间隔数百年,但是前后又有些矛盾,惟一能够解释的仅仅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刘伯温曾经盗过武则天的墓?”

“或许是,或许又不是。但是,事实上朱元璋得了神印,得了天下。正如你之前对他的看法那般,江山稳固之后,朱元璋人‘性’突兀,卑劣毕‘露’。他建立了一个非常让人憎恶的组织锦衣卫,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他担心,功臣名后以功持傲,怕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若干由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手段之毒辣,残忍之恶极。到最后,就连辅助他得帝称王的刘伯温辞官归田,遥去无踪,方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如果不是这些人帮他,哪有明朝,哪有朱元璋。更可气的应该就是这位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了吧。要不是他,朱元璋的帝位如何会这般稳固?”

“你可不能指责他。”

“为什么?”

“总之,你不能指责他。”

我不知道宁‘玉’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上,与我产生如此明显的分歧,难不成他是刘伯温的后人,所以听不惯别人指责他的祖先?如果是刘长根的话,他有这样明显的反应还说得过去,毕竟他与刘伯温同姓,或许有那么一丝丝的血缘传承关系,可宁‘玉’又不姓刘……

“刘伯温自己也曾后悔,助长了这样的人称帝为王,但是,事实已成,朱元璋手持神印,天命所归,他纵有通天本领业已无法更改这一事实。还好,朱元璋这个人除了斩杀功臣之外,对于百姓还是有一定的建树。由于出生布衣,自幼贫苦,尝尽人间沧桑,所以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移民屯田,兴修水利。除此之外,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开创了洪武之治,所以,最终功过相抵。”

前世之人做事,后世之人评论,这无可厚非。只是在我心里极度讨厌朱元璋这个人,所以,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真的没有什么兴趣,打断宁‘玉’道:“我们好像要说的是传国‘玉’玺,与朱元璋难不成有什么关系?”

“有。”

“真有?”

“因为,真正的传国‘玉’玺,由他之手,最终消失。”

我愣了愣,旋即道:“你的意思,莫非是想说朱元璋效仿武则天,自己统治时代结束,于是就将真正的传国‘玉’玺与其埋藏?”

“对。”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