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遇险(1 / 2)

加入书签

(拜托收藏,谢谢)

天渐渐的黑下来,尤其在深林里,周围的光线更加黯淡,因为山和密林的阻挡遮蔽,根本看不到正在西落的太阳,只有从树枝间透过的几缕光线,还能让洛风勉强看到脚下影影绰绰的山路,所谓的路,在外面是看不到的,只是密林中杂草间的空地,盘根错节,高低不平,

“糟糕,恐怕在天黑之前走不出这片区域!”

洛风野性的面孔略有急色,一边奔走,一边在心里暗想。

今年21岁的他,就是在这长白山脉下一个小林场里长大的,作为传统猎户家庭影响下的他,早已成为这茫茫林海中一名优秀的猎人,对深林中危险的警惕和防范,是一名优秀猎人最基本的能力,现在,他非常清楚眼前这一片原始深林的恐怖和诡异。

嗅着空气中混杂着熟悉而淡淡的腥臊味,他知道,这是猛兽巡视领地时,留下尿液和粪便所散发的气味,这些气味,隐隐暗示了这片领地的归属,入侵者必须要面对侵犯领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洛风更是知道,太阳落山后,喜欢夜晚出来觅食的野兽,会让这里有多么糟糕。

因为从来就没人入侵惊扰,神木峪一带还保留着千百年来的原始地貌,山险林密,野兽横行。

这一路上凭着丰富的经验,根据溪水旁的足迹和树干的剐蹭,还有空气中的气味等信息提示,洛风这一天至少躲过四五只能致命的野兽。

想起还是六岁的那年,偷偷的将父亲的猎枪拿出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当瞄准一个瓶子,人生第一次扣动板机的那一刻,紧张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呯”

一声散弹枪特有的声音震得耳朵嗡嗡的响,嗅着火药燃烧后的浓烈气息,兴奋的脸通红,虽然猎枪巨大的后坐力让自己稚嫩的肩膀痛了好多天,但是,还是彻底喜欢上了枪,和枪在击发时所带来的快感和刺激。

随后,当年的冬天里,在父亲的指导下,打到了人生第一个猎物,一只野鸡,还是等飞起后端枪击落的,天赋可见一斑,狩猎给他带来的惊险刺激和兴奋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呼……”!吐出一口浊气,快速奔走的洛风,并没有因为脚下地面的崎岖险要而减慢速度,反而因常年在山林中出没的缘故,更懂得如何借助地形调整每一步的角度和力量,使穿行更迅速和敏捷,1.82的身高,奔走在昏暗的森林里,竟然没有任何阻碍和刮绊。

前面就是神木峪里最诡异而危险的地方了,这片山林最高处也是最险要的地带,有着一眼也看不到底的深谷,常年雾气昭昭,因为偏远,又有太多离奇的传说和诡异的事件发生,所以这个地方一直是山里人的禁地,过了那险陡的山梁,在行走几十里路,就会到达相对安全的林地,因为在那片山域,人群活动还算频繁,碰到野兽的机会也会很少。

昏暗的周围除了洛风脚踩枯枝的咔咔声,再没什么声响。

忽然,洛风猛地停下脚步,身体一动不动,努力的平抑着呼吸,心脏剧烈的跳动,挤压着血液在身体里一涌一涌的。

周围很安静,洛风的内心却一点都不平静,靠着微弱的天光,紧张的盯向不远处,一片隐约可见的元枣藤子灌木丛,虽然看不透里面,可是对于洛风来说,那里面无比危险,一股恐惧的气息压得他瞬间身上就出了一层冷汗,天虽然还没有黑透,但是这个时间野兽已经开始活跃了。

不能动,也不敢动,深熟丛林规则的洛风知道,现在跑,就意味着找死,在没有枪和其它狩猎工具的情况下,在长白山的密林中面对一头黑熊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即使有猎枪,对于普通的猎人来说,也不愿意遭遇上皮糙肉厚的黑熊。

东北黑熊,又称月牙熊、黑瞎子。杂食动物,善于攀爬,攻击时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山地奔跑速度在48公里时速,是我们人类的两倍。前爪的指甲长而锋利,用来撕裂风倒树的树干来寻找食物和挖掘根茎,是它的终极武器,体重相当的情况下,东北虎也要退避三舍,有冬眠的习性,大的体重能达到上千斤,在现今东北虎已经很稀少的大深林里,它绝对是食物链的顶尖。

虽然洛风还不清楚这头熊的重量到底有多大,但是只要是熊,威胁都是致命的,几乎每年都有人或死或残的被黑熊伤害,“黑瞎子剩”就是被熊袭击劫后余生的人的统一称呼,甚至老猎人都常念叨“一猪二熊三老虎”,也就是说有些时候熊比老虎还危险,因为它不仅脾气暴躁,速度比人快,还能很轻松的上树,让人无处躲藏。

看不到并不代表就很远,在森林里,相隔十几米甚至几米都会让你看不到彼此,不过还是晚了,因为天黑心急赶路,洛风走的太急,周围的视线又非常不好,发现时已经很近了。

短暂的安静后开始响起不断靠近的声音,这证明对方也发现了自己,并开始向自己靠近,然后就可能是发起攻击,灌木丛枝条由远而近的剧烈断裂声,和已经能清晰可闻的野兽喘息声,这一切都证实了洛风的猜测,跑,已经别无选择,上树是找死。

如果没有惊动还好说,慢慢的潜行离开就可以,今天就利用潜行躲过了两只黑熊,毕竟动物很少主动攻击人,除非你的行为让它感觉到了威胁,比如现在已经低于安全距离的范围,暴怒的黑熊已经不再是冷静躲避的对象。

洛风飞快的借助树木和地形奔跑着,心情糟糕透了,后果可能很可怕,除非出现奇迹,比如黑熊岔气了,额。。。。。当然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也就想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