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牛人杨一清(1 / 2)

加入书签

大明弘治十五年,经兵部尚书刘大夏举荐,杨一清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陕西巡抚,督理陕西马政,这一天正是他离京赴任的日子。

十里长亭之外,刘大夏带着兵部左右侍郎以及一些僚属在长亭内摆酒为杨一清饯行。

刘大夏手端酒杯说:“应宁(杨一清字应宁),陕甘乃是大明九边重镇之一,此去陕西除署理地方政务之外,还应整饬边防、加固城池,防备蒙元余孽范边。应宁的能力老夫是知道的,所以老夫才向陛下举荐你镇守陕西,应宁切不可让老夫失望,陕西就交给你了。”

“大人放心,一清决不辜负陛下厚望大人期待,定将陕西治理好,也绝不让鞑虏越过边墙一步。”

“好,有应宁这句话老夫就放心了。来,饮了这杯酒就启程,一路多多保重。”

“谢大人。”

杨一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随后向刘大夏躬身一礼翻身上马。就在他刚要催马启程的时候,一匹快马飞奔而至,马背山的人高声喊叫:“杨大人稍等,太子殿下为大人饯行。”

杨一清听罢立刻翻身下马肃立路旁,却只见一批雪白的骏马风驰电掣跑了过来,当奔至距离杨一清等人百步开外时,太子朱厚照一勒马缰跳下马背,拎着袍子向杨一清跑过来。

“失礼失礼,孤来晚了,耽误了杨大人行程罪过罪过。”

杨一清、刘大夏等人连忙跪倒在地齐声说:“拜见太子殿下。”

“各位大人快快免礼。”

朱厚照慌忙扶起刘大夏和杨一清,刘大夏他是见过的,这杨一清还是第一次见。只见杨一清四十余岁的年纪,面白长须相貌俊朗,眉宇间儒雅之中带着一股英气,往那里一站堪称气质非凡,浑身散发出一股重臣气度,把旁边的刘大夏都比下去了。

杨一清不仅长得相貌堂堂,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史书记载: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明朝南直隶镇江府丹徒(今属江苏)人,祖籍云南安宁。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这意思就是说杨一清武双全,出征可为大将决胜千里之外,入朝可当宰相运筹帷幄之中,绝对是一位战略眼光独到,治国之术精通的牛人。历史上杨一清三次担任三边总制,也就是总揽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的陕甘总督。

在他总制三边期间,他平定边疆进犯、弹劾贪庸总兵武安侯郑宏,并裁减镇守中官费用,使得边军军纪严明。明武宗即位后,数万蒙古军入侵固原,总兵官曹雄拒绝派兵援助。杨一清于是率轻骑自平凉昼夜行军,抵御入侵并发动奇袭,击退蒙古军的进犯。此后,刘大夏请求朝廷任命杨一清总制三镇军务(陕甘总督),后晋升为右都御史。杨一清在任期间因修建边疆防御,明武宗很是赞赏并发帑金数十万使其完成防御工事。杨一清在朝期间,大明正德、嘉靖两朝鞑虏南下寇边皆被击败大明边疆稳如泰山。纵观有明一朝以代武又能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名人,也唯有杨一清和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了。

如此一位牛人,朱厚照岂能放过他。当厚照知道也一样出任陕西巡抚的消息后,立即赶来为杨一清送行。在现代有句话:关系都是拉出来的,朱厚照对这话深以为然。这不,他和杨廷和告了个假紧赶慢赶的跑来和杨一清拉关系来了。当然,拉关系自然不能只带着一张嘴,朱厚照决定送给杨一清一份大礼。

朱厚照拉着杨一清左看右看有看越是喜欢,杨一清看着这位传说中聪颖过人、果敢机智、潇洒不羁、顽皮跳脱的太子殿下,他心中警铃大作。他可是听刘大夏说起过这位太子殿下是怎么折腾谢迁和刘健,还给户部尚书韩下套的,如今看着太子殿下就像一只小猫咪看见新鲜鱼儿一样看着自己,杨一清觉得有必要小心再小心。

“咳咳,臣多谢殿下相送,殿下若是没有其他吩咐,那么臣就告辞了。”

朱厚照听罢心中一乐,暗道:“咱的皇霸之气果然厉害,连杨牛人都扛不住我那炙热的眼神了。”

“杨大人,此去巡抚陕西任重道远,还望大人多多珍重。这一路风寒露重,孤特意送给大人一件裘袍,行路时抵御风寒,休憩时可盖在身上保暖。大人乃国之栋梁,勤于政务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须知身体是革命呃是报效家国的本钱,万万不可轻易损伤啊。”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又说拿人东西手发软。朱厚照这又是送裘炮又是说暖心窝子的话,杨一清不仅心中的戒备稍缓,而且觉得太子殿下并不像传言说的那样,看上谁就给谁挖坑下套,你看这句话说的是多么的令人感到温暖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