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看似觉醒,实则忠诚(1 / 2)

加入书签

二桃杀三士,仝寅拿出的桃,表面上是太师之位,其实本质上,这些王,看上的也是汗位。

鞑靼如今对于河套的掌控程度其实不如大明。

只不过,大明这么一个口子,也没有多余的人力往里面填,不如就让这些人住下。

朱祁钰的心胸还是挺大的,包容这些人,也不是什么难事。

原本,河套有着明军虎视眈眈,外来的鞑靼还能同仇敌忾,但时间久了,发现明军仅仅是固守城池,完全没有驱赶他们的意思。

戒心逐渐放下之后,没了外敌,那就内斗。

当然,这并不是仝寅的最终目标。

按照朱祁钰和于谦的想法,这些王,并不是扶持对象,在里面需要再添几把火。

大明要养一只名为觉醒的狗,看似觉醒,实则忠诚。

光是仝寅对于上层的挑拨,还不够。

朱祁钰手指在桌面敲着,照这么下去,其实他不需要再多做什么,大明就是比鞑靼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四夷馆那边的蒙古馆可以用。

作为大明的外国语学院,里面大多都是归附而来人。

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除了教明人外语,也教归附之人官话。

只不过,教出来的归附之人,很少回到他们当地发光发热。

心中作出决定,朱祁钰便对兴安道:“让礼宾司的人挑选几个心向大明的夷人,赐通事教谕之职,带俸,去大同教书。”

四夷馆虽然教外语,但是所教的学生在基数面前,显得很少。

而学习外语的明人,最多的便是锦衣卫和礼宾司的人,因为工作需要。

文化交流最基础的语言,大明在开国初到永乐都有重视,可是随着下西洋的停止,这项翻译教育也渐渐没落了下去。

同时也导致了后期通事多由外夷担任,而这些夷人,自然视夷为亲,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中,直接影响到了双方的沟通。

这对于文化渗透很不友好。

别以为你将大儒往蛮夷之地一扔,儒家文化就会很自然渗透,语言不通的前提条件没解决,这方面想都别想。

所以,朱祁钰不仅要让夷人学官话,还要加大对四夷馆的扶持力度,让明人也去多学外语。

这对于大明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兴安没有什么问题,直接躬身领命。

当然,兴安没有离开,这种事情,并不需要他亲自去吩咐,他只需要记下,然后让人去办就行。

“还有其他事吗?”

朱祁钰开口问道,似乎对于自己的亲子时间不够而不开心。

“南京有传言,孙氏与藩王勾结。”

兴安当即便开口说道:“经缉事厂核实,孙继宗与孙显宗确实与伊王、鲁王有所联系,不过,也多是商业往来,不仅如此,当初成山伯王通获罪夺爵后,生活困顿,会昌伯孙忠还赠与数十顷肥沃田地…”

因为有传言,所以兴安当即将孙氏的一系列人际关系给拉了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