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凉州形势 兄弟相见(1 / 2)

加入书签

田靖安排完羌人的事情之后,现在首先要搞清楚整个凉州的情况。曹操虽然很早就任命了韦康为凉州刺史,但是他这个凉州刺史,只管了两郡之地。一个是汉阳郡,刺史府也设在汉阳郡冀县城,韦康在汉阳有一万守军。另一个是安定郡,郡守崔凉,掌兵权的却是将军杨秋,杨秋手下也有七八千兵马。这两个郡都是朝廷任免的官员,田靖现在肯定不能打他们的主意。

北地郡向西和武威郡相连,武威郡守将是张横和梁兴,二人一人屯兵姑臧,一人屯兵祖厉,这二人各有万余人马。他们当初曾经和段煨一起斩杀李傕,后来朝廷也曾封赏。只是这二人却倒向了韩遂,韩遂杀武威太守张猛,留二将守武威。金城郡是韩遂的老巢,也是韩遂起家的地方。韩遂留成公英守金城,自己带领侯选、程银、李堪、马玩四将领兵五万围困长安。

陇西是马腾起家的地方,只是这些年,马家军一直驻守关中及弘农,族人在陇西的势力也大不如前了。武都郡,与汉中接壤。却也是参狼羌和白马羌为祸最严中的区域,当然这也有汉中张鲁故意让羌人阻断与中原交通的原因。朝廷曾经任命了武都太守杨阜,但是杨阜没有兵没有粮,根本没有去上任,而是留在了冀县。后来韦康任命杨阜为凉州别架,帮他处理民政。

至于再往西,张掖、酒泉、敦煌是何情况,因为多年战乱,消息不通,早就不知道什么样了。

朝廷给田靖的命令是协助司隶校尉钟繇,镇西将军夏侯渊,攻打韩遂和马超,解长安之围。田靖并不愿意与马超直接为敌,而且也不愿意为了曹操让自己损兵折将。所以田靖便十分正式地回书一封,报于朝廷,说自己准备领兵进攻武威,然后直接攻击韩遂的老巢的金城,采用围魏救赵之计,逼韩遂退兵。

荀彧收到田靖的回书之时,气得把茶杯都摔了,大骂田靖无耻。放着近在咫尺的右扶风不出兵,千里迢迢攻打武威,绕道攻击金城。真等田靖打到金城,怕是一年之后了。荀彧虽然生气,却没有任何办法。田靖虽然投降了,但是毕竟跟曹军不是一条心的。但是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大军南下,现在许都根本派不出人手来支援长安。荀彧不得已想出一个办法,加封张绣为关中都督,在弘农整军,一个月之后帅军五万出函谷关,与后将军田靖共同解长安之围。然后把消息故意传出去,好让韩遂和马超萌生退意。至于张绣的兵马吗,则根本没有,就是一个虚名,都督府可以设在函谷关前线,但是兵是没有一兵一卒的。

当张绣和田靖要出兵救援长安的消息传到韩遂大营的时候,韩遂和马超的矛盾却日渐激化。当初韩遂之所以愿意同马腾一起起兵,那是因为马腾如果成功的杀了曹操,控制许都,那么长安的守军自然投降,到时候自己的兵马就可以控制整个三辅。自己不管是控制函谷关,在关中自立为王;还是积蓄力量之后向山东出兵,鼎定天下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现在马腾进许都杀曹操的计划完全失败了,马超只带了五千残兵返回关中。现在韩遂领兵五万,马超和庞德汇合之后兵马也只有一万五千,加上氐人和羌人的援兵两万,虽然有将近八万大军,但是要想攻克长安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钟繇镇守长安之后,这里的城墙防御就在不停的加固,现在的长安可以说是天下最坚固的城池。而且夏侯渊之前果断地将三辅的兵马全部撤入长安城中,现在长安城中守军超过了五万,要想攻破长安,兵力至少需要二十万以上才有可能。

韩遂之前对长安一直是围而不打,但是马超回来之后,每每要求自己出兵入函谷关,杀入许都为马腾报仇。韩遂无法推脱,只说一定要先打下长安,再进军中原,否则难免腹背受敌。所以这半个月就一直在展开对长安的攻城战。不过攻城的效果,己方损失两万多人马,却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战果。

现在军中人心不稳,可以说是各怀心思。羌人和氐人主要是来关中抢劫的,他们可不愿意把人命都填在长安城下。而韩遂的部将,侯选、程银、李堪、马玩都是各领自己的部曲作战,人人都有保留实力的想法。真正玩命攻城的,就是马超军了。马超的副将庞德亲自带兵攻城,甚至一度用云梯登上了西城城墙,但是后续的兵力跟不上,任是庞德再勇,也无法扩大战果,只得又退了回来。

韩遂本人也萌生了退兵之意。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这次出兵还是赚的,不管是占领了右扶风,控制了陈仓道,战略上可进可退;还是在关中劫掠的物资,人口等等,都足以弥补自己大军出征的损失。但是如果继续在长安城下耗下去就不好说了,现在曹操已经命张绣和田靖领兵进入关中,到时候援兵到了,与夏侯渊的兵马里应外合,那就是腹背受敌的下场。而且后将军田靖的两万兵马已经进入了北地郡,下一步他的动向将直接影响战局。

韩遂曾经跟马超商议过退兵之事,大家先退回凉州,等到修养生息积蓄力量之后,再攻打长安不迟。谁知马超却是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这一次乃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此时撤军,以后只怕再有没有机会了。马超提出,让韩遂再围城一月,给他一个月的时间,回陇西招兵。他愿意全起陇西之兵,并且邀请白马羌和参狼羌首领一起南下,到时候至少还能集结十万兵马,只要大军一到,到时候长安指日可破。马超这么坚持,韩遂也有些犹豫了。便说容他考虑两日,再做决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