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相见,不如不见(2 / 2)

加入书签

顿了顿,石韬正色道:“孔明,学成文武艺,卖于识货人。你胸藏万千韬略,有平定天下的大志向。为什么迟迟不选择呢?不论是曹操,亦或是孙权,再或是刘修,其实都不差。”

诸葛亮也是坐直了身体,表情渐渐变得肃然。他看向石韬和孟建,正色道:“我要选择的主公,必须符合我的标准。”

“什么标准?”

石韬和孟建,异口同声的问道。

两人都非常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符合诸葛亮的标准。

曹操一统北方,够厉害的,不符合诸葛亮的标准。

孙权年纪轻轻,统摄江东,割据一方,年轻有为,也不符合诸葛亮的标准。

刘修文采斐然,武艺高强,智谋也相当出众,还是不符合诸葛的标准。

到底,什么人才行?

诸葛亮正色道:“我所选择的明主,必须信任我,更要重用我。甚至,我是他唯一布局谋划的人。我需要足够的空间,施展我的治理方针。”

“曹操为人狡诈如狐,更善于行兵布阵。他本身的能力,就相当卓越。他麾下的文臣武将,更是人才济济。我若效忠曹操,难以崭露头角,短时间也没有机会。”

“孙权倒是不错的选择,为人礼贤下士,堪称明主。但孙权麾下,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一文一武,都是孙策的托孤重臣。我去了江东,难以得到重用。”

“刘修有潜力,但刘修不仅擅长谋略,更武艺兼备,文韬武略,极有主见。我去了后。如果遇到分歧,以谁的意见为主?如果上升到政治理念不同,又以谁的理念为主呢?”

诸葛亮道:“相比于曹操和孙权,刘修给我的空间其实不多。我需要的,是一个能托付我军政大事,让我能全力以赴的人,不能有一丝的掣肘。”

顿了顿,诸葛亮又道:“刘修有自己的想法,势必不可能按照我的思路进行。既如此,何必再见呢?相见,不如不见,反而能留下同门情谊。”

“唉……”

石韬听了后,忍不住轻叹一声。

孟建思考一番后,道:“孔明,你这经天纬地之才,实在是难以施展啊。”

诸葛亮道:“时候未到而已,我相信,会等到的。”

孟建摇头,道:“即使等到了,恐怕也有难度,时间不等人啊。再者,按照你的说法,要把军政大事都委托给你,更不能掣肘你的做法,换句话说,必须绝对的信任你。这样的人,心胸气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甚至,宛如傀儡般的日子也不是一般人愿意的。”

诸葛亮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总有人愿意的。”

石韬笑了笑,道:“孟建啊,你我多虑了。孔明自有打算,我们不掺和了。”

孟建话锋一转,道:“孔明,刘修前往攸县一事,你怎么看?”

诸葛说道:“这是一招妙棋,远离了襄阳的倾轧争斗,又有了建立根基的机会。刘修此举,堪称妙棋。这其中,也有庞师的推手。”

石韬笑道:“庞师对刘修这个关门弟子,的确照拂颇多。”

孟建说道:“毕竟是关门弟子。”

诸葛亮又道:“攸县虽然是机遇,也是危机。刘修在攸县做得好,能够形成根基,立足荆南。如果刘修出了差错,攸县恐怕就是埋骨之地。”

石韬问道:“孔明认为,刘修崛起的机会更多,还是埋骨的机会更多?”

诸葛亮闻言,一下沉默了下来。

片刻后,诸葛亮说道:“刘修孤身前往长沙攸县,一半一半的机会;如果有士元协助,崛起的机会有七成;如果刘修再说动了元直,必然崛起。刘修能治军,元直能梳理内政,士元长于谋略。三人合力,荆南的局面必然能打开。”

石韬和孟建点点头,眼中也流露出期待神色。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