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初现端倪(三)(1 / 2)

加入书签

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有两个人对于职位最为不满意,一个就是前文提到过的胡汉民,另一个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作为孙中山的独子,早在1910年,孙科就加入了同盟会,并在1917年担任了第一任的广州市市长,年也在此担任了广州市的市长。

早在194年的6月份,他就和黄季陆合作提出了《弹劾**案》,可想他的政治倾向是哪派。自从孙中山先生病逝之后,孙科先开始以为自己能够继承父亲的宝座,慢慢的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转念一想,怎么着也应该是一个部长一类的吧,结果最后只是一个政府委员。由此,他觉得一定是鲍罗廷和左派那帮人搞得鬼,尤其是左派中的领军人物廖仲恺,逃不了干系。

因此,孙科也就理所当然的感到气愤,主动找到胡汉民,商量如何反击的事宜。

“哲生,你还年轻,不要低估了他们现在手上的力量。就好比蒋介石来讲,他本人到没什么,但是他的那批学生,藏龙卧虎的可不在少数。你啊,还是先掂量掂量咱们手中的力量再好好想想吧。”胡汉民的咱们,自然就指的是“右派”这帮人,其实他本人,对于孙科也颇有些看不上。

“胡叔叔的可是黄埔军校里面的那帮人?”孙科比胡汉民了将近17岁,这么称呼倒也不为怪。

胡汉民头,对于孙科的语气,他到有些不屑,知道自己的话孙科并没有听明白什么意思,也难怪,你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硕士嘛。

邹鲁也在旁,一听胡汉民道蒋介石,立马嫉妒的道:“展堂兄的没错,悔当初没有在这方面争取一下啊,现在看看蒋介石的手底下,光是一期就搞出个什么三杰来。这段时间广州的大事务又哪里看不到他们的影子,哎,你这二期、三期还指不定出什么好苗子呢。”

“恐怕一人兴邦,就是这个意思咯。”完,邹鲁无奈的靠在沙发里面,仰头望天。

“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多仰仗着赣南的高忠革咯,不然,军事上面我们就要被吃的死死的。”胡汉民喃喃道。

“高忠革?我看他也不见得能和蒋介石攀比吧,连个军事常委的位子都保不住,还差让人插进老窝,我看他是靠不住的。”孙科摇头晃脑,语气也颇有些不屑。

胡汉民和邹鲁看到这位大少如此表现,便知道此人今后也难成大事,无论是蒋介石也好,还是高振也把,俩人都羽翼渐丰,到时候,真正能够帮着自己话的人,就在这俩人之中,你不和他们打好了交代,以后就真成他人之鱼腹,任人宰割了。

高振和邓演达这两天可以算的上是奔波劳苦,整编刚开始不到一周,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很多。经过自愿决定去留,有000人左右的川军士兵选择了告别这生死难的军队,而这部分人中,又有将近1/的人选择了留在赣南。邓演达这几天没忙乎别的,把时间都用在安置这帮川娃子身上了。

而高振,尽忙着改换番号之后的遗留问题,“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府给的这个名字倒是很响亮,别的却什么都没给,武器方面孔祥熙自然就会给解决,这方面不用自己操心。但是部队的续编问题存在着太多的疑难问题了。独立师在短短的不到半年多额时间内,相续要面临两次整编问题,如果再像上回一样打乱重编,难免会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视兵的问题。

根据塞克特的《整编建议书》之方案,第六军至少要有四个师组成,其次还建议以新编师来成为以后所有整编部队的方法。所谓的新编师,就是完全打乱原来的人士,由来自独立和川军的各级军官进行混合组编,以彻底清除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的现象,从根源处去消灭这种情况的存在。

其次,根据这些德国顾问的建议,这三个师要全盘的德械装备,并接受有他们来指挥和拟定系统训练。从而以这四个师为中流砥柱,形成所谓的“教导师”,为今后的整编部队树立起榜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