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赈灾基金会(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十五章、赈灾基金会

虽然朝会上决定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赈灾衙门,不过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大家都很陌生,没有现成的例子可用,所以需要朝臣下朝后仔细思虑。李绩建议道:“钱塘侯孙观精通杂学,对于这个专门赈灾的衙门,想必钱塘侯能够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议,陛下能否告知钱塘侯,让他尽可能的做一个规划供朝廷参考?”

李治赞成李绩的话,道:“对,孙爱卿虽然对朝廷和各衙门的……运转不熟悉,但是,他一定能够给朝廷一些好的建议,这样综合起来,这个赈灾衙门的规章制度就更全面,能够更好的起到它该起到的作用。”

这边,孙悠然正在考察洛阳港口。洛阳自古以来作为华夏文化和地理上的中心,而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水运的重要性就变得非常显著,洛阳作为天下之中,沟通关内帝都长安和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港口每天都异常繁忙,孙悠然无意中听到商家抱怨才决定去实地看看。

现实确实跟商家抱怨的一样,虽然港口有大量的搬运工在干活,可是船只多,货物数量大,搬运的人手不够,这还是春季,要是遇到行商旺季和朝廷税粮时候,人手更缺少。

孙悠然一向都是愿意为国出力的,当然,在为国出力的同时更够为自家捞点好处那更完美了,这次考察洛阳港口就是典型的怀着双赢的心思来的。洛阳港口如果吞吐货物的量更大速度更快,那自家在江南甚至今后岭南运货物到洛阳,或者从洛阳转运长安更方便快捷。为什么不直接从水路到长安?因为中间有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是砥柱中流这个成语中的砥柱,它的存在使得从洛阳到长安的水路变成了鬼途。朝廷使用这条河道运粮,就算做了种种措施,每年依然有许多纤夫失手丢掉性命,许多船只船毁人亡。孙悠然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重视生命的后世人,当然不愿意使用这样的方式,而且他今后运送的货物大多是昂贵的,翻船带来的损失比从陆路到长安的耗费还要大。

现在孙悠然有点理解历史上的李治大部分时间呆在洛阳了。除了其他原因,相比长安,洛阳水运陆路都比长安方便得太多,而他在位时大唐正是最强盛的时候,虽然后期天灾频繁,国家也还算稳定,这样的国家政治中心当然应该是交通发达货物易于流通的洛阳而不是畏首畏尾担心别人攻打易守难攻交通不便的长安。其实按孙悠然的看法,大唐开国时势力弱小

,选择长安这样易守难攻的城市为首都是理所当然的。李治时期由于祖训和扩建洛阳花费巨大,长安任然作为名誉上的首都而大部分时间在洛阳办公也是正确的。哪代国力真的衰弱下去了,再回长安也不迟,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虽然现在李治还没有移居洛阳办公的想法,不过孙悠然觉得有机会跟他提上那么一嘴也是好事,不过要先在洛阳有个庄子,这样跟着过来才能够继续自己的悠闲日子。

庄子的事情暂时还不用考虑,毕竟家里的钱大部分用来买地了,但是洛阳的港口应该先在就扩建起来。

孙悠然在港口转悠了半天,然后就由李湖代笔草拟了一个扩建洛阳港口的报告通过杨骞的渠道发回长安。

在报告送走一天后,杨骞就带来了李治询问筹建赈灾衙门的建议。孙悠然见到杨骞时还以为是李治回复扩建港口的公文,笑道:“杨兄这效率真高啊,这么快就有了回复。长安到洛阳有八百里,难道用的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宝马良驹?”

杨骞一头雾水道:“什么效率高?还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宝马良驹只存在于传说中,现实中的马可没有这么厉害。”

孙悠然道:“就是你办事速度快。至于宝马良驹西边倒是有,我们国家一直都有阉割马匹的传统,又没有正经的培育马种,所以马匹退化现象严重,马的身高、速度、耐力、负重都越来越差。西边有些国家很早就开始培育马匹,现在人家的马确实是好马。真要是两天从洛阳到长安跑个来回还是可以的。”

杨骞顺手把密封的信件交给孙悠然喜道:“还真有这样的马?钱塘侯,能不能指点指点在下弄到一匹这样的好马啊。”作为一个骑兵,还是骑术精湛的骑兵,对于好马的喜爱一般不下于对于美女的喜爱。

孙悠然笑道:“这样的好马在西方的国家也很少,所以价格上是相当的昂贵。当然,如果我大唐的商队拿自家独有的珍贵物品去交换,可能会便宜很多。但是,大唐现在有能力安全到达那边的商队几乎没有,所以现在这事还不现实。”

杨骞道:“那也可以告诉西边国家的商队从再西边贩卖过来啊,这样不就有了吗?”

孙悠然同意他的观点:“确实如此,不过这样就算得到那种好马,价格也不知道要翻多少倍呢。你想想,一路过来有多少危险,而且途中有多少马会不习惯气候死去?最终能够健康的到达大唐的马一定不多,再加上马贩加价,肯定会贵得要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