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一锤定音(1 / 2)

加入书签

大廣朝二年,八月份。

北平城,毓秀宫之中,杨麟与刘墉相对而坐,不仅如此,和珅赫然在场,位于一旁,担任着大廣朝的外交部长一职,发挥着他的语言天赋与灵活的外交才能。

此刻,和珅只是大概扫视了一下手中的文件,再次看了一眼其中的内容,就平声静气地说道:“启禀皇上,刘总理,鸿胪寺刚刚接到朝鲜的洪景来向我朝求助,他们王国的金祖淳和朴宗庆之流联合后宫的贞纯王后金氏,把持朝政,玩弄权柄,欺瞒年幼的朝鲜王,搞得民不聊生,希望大廣朝能够出兵,扫除朝鲜的这些毒瘤。”

叙述虽短,但内容却是极为庞大,两人也知道,内容远不于此,只是和珅精简了一下,浓缩其中的内容。

和珅的话刚一结束,刘墉随即抽身而起,紧接着说道:“皇上,不仅如此,自前清乾隆末期开始,朝鲜就开了一系列的禁令,不许国内的民众购买唐物,也就是咱们大廣朝所产的商品,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

杨麟眉头微蹙,露出疑惑之色,询问道:“刘总理,这是怎么回事儿?你能不能详细给朕说说,也好了解更加的透彻。”

然而,刘墉并未答话,而是将目光看向了和珅,后者立即会意,随之答道:“皇上,那个时候对外的关系是由微臣负责的。而且,微臣在前清之时,历任六部的各个官职,对于与朝鲜的贸易最为了解和清楚。”

和珅语气一顿,看到杨麟点头,默许自己回答,也就继续说道:“是这样的,乾隆时期,前清崇尚奢靡、华丽以及享乐的风气,所以,那个时候的清朝手工业极度的发达,盛产各种精美的物品,质量更是绝佳。”

“上到宫廷内府及两班贵族,下至民间百姓,朝鲜无不依赖清朝的奢侈品,亦或是生活用品。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日常杂货,斗方纸指南针等等;各种金属用品,譬如铲、犁等;还有金、银、铜等硬通货以及锦缎绫绸、各种染料、各种食品、各种药材.....”

杨麟明白了,难怪朝鲜会有这样的禁令。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整个朝鲜上下都将离不开华夏,完完全全沦为清朝的附属国,经济命脉被别的国家掌控。

一个疑惑解开,新的不解随之而来,杨麟又问道:“哎,不对啊,难道朝鲜没有一点收入?难道他们国内生产不了这些物品吗?”

显而易见,和珅对这些事情非常了解,如数家珍,张口就答道:“启禀皇上,朝鲜国内也能生产一些。可是,他们的匠人技术不行,生产出的东西远远比不了咱们大廣朝的。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朝鲜国小民寡,地处边远,根本就没有一些东西的原料。日积月累之下,也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他们就越来越依赖清朝。”

紧接着,和珅的语气一变,转而说道:“不过,也不能说朝鲜一无是处,像他们那里盛产的高丽参、高丽纸、裘皮以及海产干货,大廣朝的民众对这些需求量很大,每年都能给朝鲜带来九百多万的白银收入。”

杨麟不住地点头,不管是高丽参,还是裘皮等东西,他都听说过。同时,愈发欣赏和珅起来。这位仁兄能够获得乾隆的信赖,并委以重用,不单单是拍马屁的功夫高超,治国理政的才能也很突出。

否则,和珅也不会如此清楚的知道这些事情。

这一刻,仿佛摒弃前嫌一般,刘墉不再对和珅怀有偏见,附和道:“不错,皇上,就是因为如此,朝鲜才能勉强支撑,缓解其国内对华夏商品的需求,所带来的白银流失。但,依然改变不了他对大廣朝的各种依赖。”

听到这里,杨麟神色一收,转而郑重地问道:“刘总理,和珅部长,你们二位觉得,洪景来所讲的事情有多少真的,又有多少是假的?”

话语刚落,杨麟并未立即得到他想要的答案。而是寂静了片刻,刘墉这才主动地说道:“启禀皇上,根据微臣所看过的一些资料,大廣朝与朝鲜的往来贸易量越来越少,大幅度降低,微臣觉得,洪景来所讲的最起码有七成的可能性属实。”

闻听此言,杨麟立即被吸引住了,出口问道:“哦~?刘总理,你的根据是什么?凭什么下这样的判断呢?”

紧紧思忖了一下,刘墉张口就说道:“皇上,和珅刚才也说了,朝鲜对咱们的依赖性很大,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即便是朝鲜王室下达什么禁令,不准购买唐物。可是,像一些生活用品牛、羊、骡、笔、墨、火石、铲、犁等等,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朝鲜的百姓不可能不购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